家暴是家務事兒?家暴多發生在農村?遭遇家暴時,受害者該如何應對?目擊者又該如何幫助?11月25日,國際反家暴日,正義網邀請重慶市沙坪壩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劉亦薇,開講第十二期檢察官公開課,告訴大家如何有效應對家庭暴力。
打破對家暴的認識“誤區”:
這不是家務事兒
“家庭暴力現象在我國不可避免地存在,多發生于夫妻之間,此外還有一些發生在父母子女,或同居關系中。”劉亦薇介紹,她詳細地講述了董珊珊案和內蒙古女記者案,“這兩個案子都涉及到非常嚴重的‘家暴致死’行為,已經是犯罪,家庭暴力不再只是‘家務事兒’”。劉亦薇帶網友回顧這些案例后,糾正了大家對家暴的4個認識誤區。
誤區一:“情侶或者夫妻打架是家務事,不需要別人插手和干涉”“家丑不可外揚”。
誤區二:“沒有知識的人才會打老婆、伴侶”“家庭暴力在農村比較普遍”。
誤區三:“家暴行為通常都是發生在喝酒、賭博等情緒失控時候”。
誤區四:“因為害怕男方的報復,而選擇不報警”。
劉亦薇表示:“事實上,家庭暴力不是家務事,而是違法行為。家庭暴力的發生也是不分城市與農村的,社會上各種層次的人都有施暴的可能性,包括有學識、有地位、在公共場合或朋友面前彬彬有禮的人,施暴者不在公共場合動手,是認為他們在家里發泄不滿情緒是安全的。而作為家暴的受害者一定要第一時間報警,民警的口頭批評,或者是公安機關出具的告誡書,對施暴者來說是震懾,對受害者來說也能留存證據。”
家庭暴力的5種常見類型
冷暴力也是家暴行為!
劉亦薇介紹常見的家庭暴力有5種類型,“通常在一次家暴行為中,往往不只存在一種家暴類型。”
(1)肉體摧殘式。如對家庭成員用推擠、拳擊、扭臂、掐脖子、扇耳光、咬、掐 、開水燙、火燒、用刀等手段及器械傷害,故意殺害、傷害、重度毆打、凍餓、性摧殘等使受害人身體受到傷害。
(2)精神迫害式。用威脅、恐嚇、辱罵、猜疑、惡意貶低、故意刁難等手段干涉配偶行動自由。包括不得與其他異性來往,怠慢對方的感受及需要;捏造事實強加給家庭成員或四處宣揚,將第三者帶及家中同居或發生性行為,使受害人精神極度傷害;實施冷暴力等等。
(3)性虐待式。違背配偶意愿強迫進行性行為,或強迫其以難以以接受的方式進行性行為,強迫拍攝淫穢照片或錄相。
(4)虐待體罰式。如經常對家庭成員進行打罵,有病不給治療等,具有連續性的特征;又如對家庭成員罰跪、強迫過度勞動、禁閉、限制行動自由等。
(5)經濟虐待式。如剝奪生活必需品,遺棄家庭成員,限制配偶花錢,奪走工資,扣留身份證件,禁止外出工作,禁止求醫,在外賭博欠債,變賣家產等等。
遭遇家暴時
受害者該怎么做?
那么一旦遭遇家庭暴力,受害者具體該怎么做?劉亦薇說:“第一時間要及時報警處理,同時要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,必要時還可以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。”
她給大家列舉了具體應對這種情況的方法。“遠離廚房,避免施暴者用銳器傷你;靠近門窗向鄰居及路人求助;注意保護頭、臉、胸、腹等身體重要部位;躲進有電話可求助的房間,如有可能,將施暴者反鎖在門外;撥打110報警,并保存出警記錄;及時向有關機構反映,如12338婦女維權熱線;直接向公安機關報案;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。”
有網友問“如果已經長期遭受家暴,受害者又該怎樣進行自我保護?”“熟記報警電話、婦女熱線、地方救助機構以及可靠朋友的電話號碼,一旦發生暴力,可隨時求助。”劉亦薇回答道。
同時她還列舉了更為具體有效的做法:
1、如果家里有孩子,應教會孩子使用求助電話號碼;暴力發生時,盡力讓孩子離開暴力現場。
2、發現施暴者經常使用的工具,應盡量放到家外或隱蔽處,讓其難以發現。
3、平常準備一個便攜包,盡可能把現金、身份證、圖章、房契、結婚證書、存折等重要文件和重要電話號碼簿放在里面,以備發生暴力時可以攜包離開,以求自保。
她提醒到,遭遇家庭暴力,受害者除了做好自我保護外,還應該收集家暴證據。“鄰居的證人、證言,自拍受傷的傷情照片,事件發生時的錄音錄像,施暴人出具的保證書,帶有威脅內容的短信、微信文字、語音、通話錄音等,以及公安機關的出警記錄,相關部門的調節記錄,醫院的傷情報告、就醫證明等都會成為證明家庭暴力行為的有利證據。”
面對家庭暴力
目擊者、鄰居能夠做點什么?
如果有人發現身邊的親友或者鄰居遭遇家庭暴力,應該如何處理?劉亦薇表示,還是要勇敢機智地妥善阻止。“比如可以按門鈴、敲門,然后隨便詢問一些生活小事如:現在幾點了?你家菜燒糊了?我家沒電,是不是停電了?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打斷正在進行的家暴,幫助遭受暴力的女性。”
同時她也提示到,制止這類正在發生的家庭暴力時,還需要注意這些情況:
1、如果你是女孩,最好叫上你的男友或丈夫一同上前敲門。
2、如果已確定施暴者對受害人造成了嚴重傷害,敲門前可同時報警。
3、如果對方持有兇器,切忌貿然上前,注意安全第一。可以嘗試其他更安全的方式阻止暴力行為。
劉亦薇表示,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的區別。委曲求全、一味退讓,只會讓暴力氣焰越來越烈,拿起法律武器勇敢面對,才是止暴制暴的正確選擇。讓施暴者付出應有代價,讓受害者獲得身心安慰,也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共同努力。
更多內容請戳直播:https://www.zhihu.com/zvideo/1315049398640979968